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國立臺灣大學天文物理研究所

簡介

  • 簡介:

  台灣大學天文物理所創立於2003年。天文學為人類文明中最古老的科學活動,也是最直接連結人與藝術的科學。為使天文與天文物理在教學與研究上更正規且系統化,讓科學與人文交織岀不同的火花,並使台灣大學更完整的呈現現代科學全貌,台大天文所於是誕生。二十世紀物理學耀眼的表現,物理學家及天文學家們紛紛齊心探索,共同挖掘宇宙間的奧祕。九○年代一系列重大的發現更開啓了天文學的文藝復興時期,也引發一連串對宇宙根本問題的探究,台大天文物理所的創建,便是最佳見證。

  創所初期,有幸獲得教育部的經費(後轉至國科會),運作「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卓越中心(2000-2008)」,使台大在天文物理學研究中領先群雄。而2007年更獲得來自廣達電腦的合夥創辦人及副董事長梁次震先生的捐款,成立「梁次震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研究中心」。2012年梁副董事長進一步捐贈8億元興建3200坪之「次震宇宙館」,於2017年落成,也因此擁有更多的研究空間、資源及研究經費。

  • 研究領域及相關設備:

  本所的研究領域涵蓋廣泛。於觀測方面,包括於西藏架設遠紅外線望遠鏡,在夏威夷和內華達洲架設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量測站,在南極利用高空氣球尋找超高能宇宙微中子(ANITA)以及在南極極頂架設一個大面積的超高能宇宙微中子觀測站(ARA,由國科會卓越領航計劃補助),在台灣東海岸山頂打造太魯閣宇宙微中子及射綫觀測站(TAROGE),並且進一步把它拓展至南極洲,於2019年成功架設太魯閣-M(TAROGE-M)觀測站。此外在西藏阿里地區打造阿里望逺鏡(AliCPT)尋找宇宙原初重力波,以及打造實驗室桌型類比黑洞探索霍京蒸發及信息遺失悖論(AnaBHEL)等。其中ANITA於2016年發現兩個穿越地殼的大仰角極高能宇宙微中子特異事件,在國際學術界引起強烈的關注。在理論方面,研究範圍包括星系動力學、重力透鏡、大尺度結構形成、宇宙背景輻射、暴漲理論、暗能量、暗物質、黑洞等領域。其中關於波暗物質(wave dark matter)的理論預測和電腦模擬,近年亦廣受學界矚目。此外,本所也致力於天文動態數值模擬之軟體開發和應用,並建有一34節點的圖形顯卡加速之電腦叢集系統(GPU cluster)。

  • 未來展望及重點發展:

  天文物理研究所已於2011年初搬至新落成之台大天文數學大樓, 新的環境提供了更寬敞舒適的教學研究空間。藉由豐富的教學資源與研究環境,本所的發展將無可限量。